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何來厭學心理?

何來厭學心理?

《北方新報》近日刊發的兩條消息《逃避上學一女孩自殘後報警》和《孩子厭學情緒重家長求助心理》引起讀者關注。厭學心理是對學習或者學校的人際關係產生厭倦乃至厭惡,從而採取逃避的一種心態。對於處於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厭學心理毫無疑問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此,《視角》作者有話要說。

何來厭學心理?

《北方新報》刊發的兩條消息讓人憂慮,上學真地那麼可怕?這兩起事件看似是兩個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還是暴露出教育體制的老問題。

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好些年了,但現實中真正執行的還是應試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校和家長不管孩子的個性發展及能力大小,都以分數見高低。一些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往往會遭到老師的白眼、冷臉、甚至粗暴對待。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的口號提了好多年,但許多學校還是越減越多,無形中也給學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人格得不到尊重,學習中沒有快樂,勢必會使一些孩子畏校如虎。

學生厭學不是個別現象,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素質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文件上,教育部門應該真正去落實素質教育,才能使學生真正減負,才能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給孩子以安全,給孩子以快樂,這樣的學校才能吸引住孩子。

一名13歲的女中學生,爲了逃避上學,竟然拔刀自殘,之後報假警稱被歹徒襲擊,此案不僅引發了家長與校方的矛盾,更是在其他學生與家長中造成恐慌。

厭學,是許多孩子成長中的煩惱,不僅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在作怪,更與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因素有密切關聯。如果我們只把它當做是孩子任性的舉動,忽略了其背後隱藏的複雜的客觀誘因,不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不注意綜合調治,糾偏恐難奏效。更令人憂慮的是,消極對待學習任務尚能被社會承受,那種以極端的方式宣泄厭學情緒的行爲則是對社會承受底線發出的挑戰。女中學生這種不顧代價的決絕,令人觸目驚心。厭學情緒的惡變,或許會令當事人心態扭曲,這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都是極爲不利的,我們當正視之。

通遼市13歲女孩爲了逃避上學自殘,並編造假案,該事件是典型的叛逆期關愛缺失所致。女孩在自殘前就已經出現諸如厭學、同學關係不融洽等問題。但是,其家長和老師都沒有及時地發現。如果當時注意到這些問題,能夠和孩子推心置腹地進行溝通,給她溫暖與關心,“自殘假案”這種事件絕對不會發生。

面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什麼,但是可以讓此類極端個案消除在萌芽階段,這需要每一個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努力。孩子處於心理轉變的關鍵時期,不能讓他們踽踽獨行。如果失去老師的關愛、家長的關心,孩子做出極端反應便不足爲奇了。

近日,筆者看了本《教育是慢的藝術》。當教育是藝術時,老師是否可以放慢教課的速度,讓自己有時間關愛身邊每一個成長的孩子;家長是否可以放棄所謂的應酬,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溝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護航人。

13歲女孩以自殘這種極端行爲來逃避上學,並編造假案的事實,再度嚮應試教育敲響了警鐘。

不能不說唯分數爲大的現行教育體制,已經把孩子帶進了心智發育的死衚衕。現在,許多校園籠罩在一種令人透不過氣來的應試教育氛圍下,不僅壓抑了孩子們的天性,也重創了他們天真純潔的心靈。數據表明,過去十幾年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直在下降,,心理問題增多。自殘行爲實質就是一種脆弱、迷茫和不堪重負的情感宣泄。

都說青春是美好的、壯麗的,可是孩子的自殘行爲,卻暴露了他們對青春的絕望。只有好好活着,纔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去做有意義的事,去做那些曾經幻想過,而不曾實現的事。這樣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孩子們未必不曉得,若非被痛苦壓抑得透不過起來,誰又會跟自己過不去?呼籲全社會都來救救我們的下一代,把孩子們從沉重的學業重負下解放出來吧!

標籤: 厭學 何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589o8.html